前段时间,在“新势力”疯狂推出新车型的猛烈攻势下,BBA的三大“旧势力”也迅速吹响了反击的号角,把箱底的技术全部掏出来,推出了三款新车。
这里的奔驰是一款旗舰EQS SUV;;宝马推出了旗舰轿车宝马7系和宝马i7,它们基于同一平台打造。但是另一边一直不被BB喜欢的奥迪却拿出了一个奇思妙想…
概念车?还是长得像MPV的SUV?
这三款车的点评似乎也出奇的一致:一个字,丑。
起初,当总统第一次看到宝马i7的海报时,他认为这似乎可以接受。
毕竟像蔚来和小鹏这种“眯着眼”的风格,无非就是宝马祖传的双肾进气格栅,有点太大了。
然而当宝马i7露出真面目时,却有点“触目惊心”。结果总裁身边一个资深宝马粉认为“宝马死了,有事得烧纸”,完全没救了。
那么,宝马为什么要在其最昂贵的车型上采用这种“梦幻般的设计”呢?
今天,总裁会和你好好谈谈汽车设计。
01.戴着镣铐跳舞。
首先,宝马这次并没有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而是如李想所说,为了提前满足最新的行人保护法规,才“被迫”做出这样的设计。
但是,即使有了昂贵的弹窗封面,也如李想所说,没有办法拿高分。
比如宝马刚刚推出的iX,在欧洲E-NCAP碰撞测试中,行人保护得分只能拿到36分中的24.2分,只能说及格。
因此,分体式大灯,其盖子可以完全盖住大灯,且盖子与大灯之间有足够的缓冲区,借此机会保护行人,成为车企新的设计趋势。
但是,细说起来,法规控制大灯的设计,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宝马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受到法律法规的迫害,是纯粹的非正义品种。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80年前说起~
早在1940年,美国就要求所有新车只配备两个7英寸的密封圆灯。
所以那时候不管是福特、通用还是保时捷,大家的“眼睛”都长得一样大。而且都很乖。只能有两个。
(谁能想到条例甚至能影响到后来保时捷911的设计风格?)
如此严格的规定不仅影响了后期的汽车设计,也扼杀了车企推出新车的积极性。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车长得跟别人一样,落得个抄袭的名声。
更离谱的是,在大洋彼岸的欧洲已经流行起来的方灯,在美国却是非法设计。
就连欧洲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奔驰也想在美国卖车,但它别无选择,只能把长方形的大灯换成圆形的。宝马也不例外。
不要怀疑,这真的是宝马!)
1957年,凯迪拉克、克莱斯勒等本土车企实在看不下去了,准备抗议,于是法规松绑。除了原有的双圆灯,允许车企使用四个5.75英寸的圆灯提供照明。
就在大家以为法规会逐步放开,汽车设计会百花齐放的时候,现实给了车企非常沉重的一击:
大灯前除了双圆灯和四圆灯不允许有任何装饰!
欧洲流行的减少风阻的流线型灯罩不能用;前几年豪华车标配的大灯雨刷不行;想在大灯上打个蝴蝶结,也不行。
(曾经最美的车型捷豹E型被迫放弃了原本与车身造型融为一体的灯罩设计)
而且这段时间法律法规好像越来越差了。
时隔17年,虽然欧洲流行的方形灯限制已经放开,但尺寸还是固定在两组;而且大灯离地间隙必须超过24英寸,也就是61厘米。
规定一出,跑车设计师先炸了锅:如果车头比劳斯莱斯还高,哪里能叫跑车?
于是,鸡贼的设计师们想出了一个“擦边球”的点子,隐藏大灯。
这款跳灯的外形被翻出来后可以完美的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白天不需要照明的时候,可以躲在车身里。不仅风阻低,车身姿态也比圆灯好很多。
当然,很多人最喜欢的是跳灯亮起的那一瞬间,就像给这辆车注入了灵魂。
最终,直到1992年,美国法规才真正允许卤素灯用于大灯,大灯尺寸的限制才得以放开。
此时,流线型大灯开始风靡全球,各车企的车身设计也逐渐开始开花结果。但跳灯因为不符合行人安全规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另一方面,宝马真的可以说是被法规“吓”到了,成为了法规影响设计的最大“受害者”。
即使在1995年法规被废除后,宝马5系仍然使用5.75英寸的四轮灯设计,即使旧法规已经出台了快40年。
后来,这种圆形的车灯被比默亲切地称为“天使之眼”,因为它的形状与天使头上的光环非常相似。天使眼也成为了宝马的标志性设计。
但谁也不能否认,如果不是因为规定推迟了40年,宝马的设计可能会比现在更先进。
所以问题来了:为了遵守规定,大家都可以理解。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宝马i7的外形很丑?
02.丑,就因为分体大灯?不要!
分体大灯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方案。远的不说,韦小立和近年来很多想进军欧洲的韩系车都只能采用分体式大灯的设计。
像之前在欧洲没卖的李ONE,也没用分体式大灯。大家给的评价一般都是大气好看;但是,对于理想的L9外形,社区成员都给出了负面评价。
从设计上看,其实是因为这种分体式大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在燃油车时代,设计师往往希望车辆能像人脸一样,以大灯为眼睛,以进气格栅为鼻孔,以辅助进气格栅为嘴巴,这样就能有一些拟人化的特征,从而成为视觉焦点,被人们记住。
但分体式大灯的造型让人很难立刻找到视觉焦点。不可能把汽车的车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不可能区分汽车的脸型!
所以分体设计往往被大家先入为主的认为“丑”。脖子的设计刚推出的时候是这样的,宝马i7也是这样,理想中的L9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
(因为棱角太过尖锐,反而让人失去视觉焦点)
不过话说回来,这锅,分体大灯不背。
不信你看看隔壁的蔚来和小鹏:第一感觉是“科技感”和“未来感”而不是出众的丑吗?
这是因为虽然蔚来和小鹏也采用了分体式大灯的设计,但是他们巧妙地将大灯隐藏在了之前雾灯框的位置,日间行车灯成为了新的“斜眼”作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甚至对于小鹏G9来说,连激光雷达都可以扔进雾灯框里:
而且这种狭长的日间行车灯,也能给人留下“这么个小玩意居然能发出这么刺眼的光,科技含量一定很高”的印象。
再加上没有进气格栅的封闭式造型,正好符合蔚来小鹏科技的未来车型定位。
说完了典型的车头,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宝马i7 ▔▔▔▔▔▔▔▔▔▔▔▔▔▔▔▔▔▔▔▔▔▔▔▔▔▔的造型设计
分体式大灯设计本来就分散了视觉焦点,电气化未能阻挡的超大进气格栅又有些让人应接不暇,以至于大家只能第一时间关注这个“猪鼻”。
所以如果强行拟人,就必然会使人有这样的感觉:
而宝马的鼻孔越来越大,也不能只怪宝马设计师。行人保护法越来越严格。
我们知道,汽车的车头高度往往不到半米,保险杠是车头最外面的部分。
所以,行人和汽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定是小腿和前保险杠,第二次“亲密接触”会是大腿和引擎盖,最后一次是头部和挡风玻璃。
但是汽车设计中常用的尖锋因为碰撞面积小,在事故中会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导致行人小腿粉碎性骨折!
更大、更垂直的进气格栅可以为碰撞中的腿部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从而分散力量,这也可以减少行人腿部在碰撞中的损伤。
设计师总是戴着镣铐跳舞,宝马也不例外。
3.宝马的弱点
总裁特意去翻了一下过去几十年D级车的销量,发现奔驰S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款,其次是雷克萨斯LS,宝马从来不是最突出的一款。
奔驰S级定位豪华,雷克萨斯LS定位比奔驰更豪华。宝马7系的定位怎么样?开车?
你还能打败捷豹XJ和保时捷帕拉梅拉吗?
所以这一次宝马率先设计,希望通过“用力过猛”的造型引领新一轮设计潮流。
比如宝马i7只提供长轴距版,车身长度接近5.4米,甚至比奔驰S级还长10厘米;
在底盘电池的影响下,侧面方便的采用了高窗线的设计。更高的车头也更像一辆小型劳斯莱斯,尤其是这个角度;
至于整个内饰,也采用了水晶宫的风格。从中控台到止动杆再到座椅调节开关,都是水晶材质。后排夸张地增加了一个大的顶置屏幕,用门把手上的触摸屏代替了开关;
对此,宝马的设计师也说过这样的话:
“有些车主宁愿不走寻常路,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两极分化的设计。
所以未来宝马的设计语言会分为两种。宝马i4和宝马i7这两款特殊设计的车型,将会专门为这些车主服务。这种设计风格也有助于宝马建立更鲜明的品牌形象。"
宝马i7的设计虽然创新,但技术水平足够高。但是宝马内部做的还是和一个传统品牌一样,在努力维持燃油车时代的等级车型体系。
在入门级车型上,享受旗舰车型的技术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努力工作,挣钱,得到更好更贵的新车。
而宝马,只需要趴在前辈的肩膀上数钱,就像当年给新人收割红利一样。
所以直到今天,即使特斯拉和隔壁的韦小立把几乎所有功能都做到了标配,宝马i3的所有配置还是需要选装。
这也是传统车企最大的软肋:如果不能抛弃之前的体系,就无法带来全面的创新。
所以十年前宝马推出的i3(I01)和i8都会基于纯电动平台打造,甚至是当年只用于超跑的碳纤维车身,只是为了减轻车重;
然而,十年后,宝马i7仍然与7系共享CLAR平台和底盘。这虽然让整备质量超过了2.6吨,但是根本没有宝马重,根本节省不了空间。
或许真的如当初那位资深宝马粉丝所说:宝马精神,在真正的I系停产之后,已经死亡。
4.写在最后。事实上,自从进入电气化时代以来,BBA的优势正在被逐渐侵蚀。
在过去,BBA能够做出如此多被人们错过的经典设计。除了设计师的想象力,主要原因是只有BBA拥有顶级的冲压技术,可以勾勒出复杂优雅的车身线条。
比如很多人认为宝马i7是向它的前辈第三代宝马7系(E38)致敬:
但是现在即使是10万元级别的国产车,技术水平也是相当的。制造各种奇形怪状的钣金零件不再是一件难事。
随着电气化的到来,作为汽车核心的动力系统消除了几乎所有人的技术差距。即使在电池和清洁电力技术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车企唯一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就是拯救百年赛车界遗留下来的底盘调校,拯救上千款车型遗留下来的经典设计。
而这个秘密正在被大量的工程设计人才发现和应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我们的汽车公司再次成为下一个丰田大众甚至下一个奔驰宝马。
充斥着中国汽车的电气化时代让人期待。
宝马新车为什么越来越丑?!
前段时间,在“新势力”疯狂推出新车型的猛烈攻势下,BBA的三大“旧势力”也迅速吹响了反击的号角,把箱底的技术全部掏出来,推出了三款新车。这里的奔驰是一款旗舰EQ…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趋星快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unxinf.com/auto/2022/05/1057.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